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2年6月启动建设,2010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,利用8年时间,实现了由县级自办园区到国家级开发区的“三级连跳”,成为全省建区最晚、晋级较快的园区之一,是省内继哈尔滨开发区之后第二批晋级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。开发区规划代管区域11.73平方公里,国批核心区规划面积2.58平方公里,核心区累计投资22.6亿元,实现了12.3平方公里“九通一平”全配套。
园区现入驻企业128户,其中生产加工企业56户,经营企业46户,其他企业26户。完成中国(黑龙江)自由贸易试验区牡丹江协同发展先导区申报,困扰开发区13年的环评获得省生态环境厅审批,园区发展步入快车道。
区位优势明显。距离省会哈尔滨285公里,距牡丹江12公里,滨绥、图佳铁路,201、301国道横贯全境,可直达北京、天津、济南、大连、满洲里等主要城市。距牡丹江国际航空港20公里,当日可直飞广州、上海、北京、青岛等国内大中城市,并开通了俄罗斯、韩国首尔等国际航线。距国家一类口岸绥芬河、东宁分别为175公里、190公里,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公路相连,铁路相通。依托牡海宁(牡丹江、海林、宁安)半小时城市圈和中俄路海联运大通道,成为东北亚经济圈对俄经济技术合作的热点地区和走出国门、联通世界的经贸要道。
城市资源富集。海林地貌特征为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,森林覆盖率达78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,是全国重点林木产业基地之一。水能风能资源充沛,水能蕴藏量103万千瓦,占全省十分之一,风能蕴藏量200万千瓦,全国五大电力公司,已有4家入驻海林。矿产资源富集,现已探明金、铁、矿泉水、地热等金属非金属36种,地热资源发展潜力巨大。
基础设施完善。目前,核心区已累计投资22.6亿元,完成了12.3平方公里全配套,实现了给水、排水、通电、通路、通讯、通暖气、通天然气或煤气以及场地平整“九通一平”。规划的“四横十一纵”道路已全部建成,总里程达39.1公里,4190延长米铁路专用线建成使用;排水管线总长70公里,14条道路实现雨污分流;铺设集中供气管线15公里、供热管道16公里;11万千伏变电所建成使用,现有供电容量39万千伏;通讯光缆实现全覆盖。